7月15日,首部检察公益诉讼大型纪录片《人民的利益》正式推出,引发反响。
如何让承载着宏大主题的作品沾泥带气、落地生根?《人民的利益》策划组秦博、刘跃、郭奥凝、张宇轩向中国记协来稿,讲述创制经历。
本栏目长期征稿,详细信息附文末。
文有新风丨领导:这都让你拍?
本文作者:秦博 刘跃 郭奥凝 张宇轩
7月15日,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厅、新闻办公室指导,检察日报社与上海广播电视台共同出品、爱奇艺联合出品的纪录片《人民的利益》上线,反响良好。不少观众表示,观看后对公益诉讼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。
这是首部检察公益诉讼大型纪录片——不仅要近距离观察、记录,还要让公众了解检察公益诉讼。
主题宏大、题材敏感,如何保证纪录片的真实与张力?怎么吸引粉丝实现破圈传播?
没有成熟的经验借鉴,就只能摸着石头过河。
(一)
在策划时我们就达成共识:避免宏大叙事,聚焦个体故事。只有这样,才能把大题材拍得既有深度,又有温度。
案件选择上,虽然拍摄已办结的案件相对来说结果易控、风险更小,但纪录片跟踪拍摄的方式能使进行中的案件故事讲述效果更好。思索再三,我们决定排除已办结案件,筛选正在办理且适合拍摄的案件。
在全国范围内深度调研近百起正在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后,我们选取十余例开始蹲守拍摄。历时一年,基本跟拍全程。
纪录片分集《失去的土地》记录75名外嫁的妇女被排除在征地补偿方案外的维权之路。
纪录片分集《公共之地》把镜头对准三江源地区玛多县人民检察院,在一次非法捕捞案件办结后,该院向当地主管部门提起怠于履职的行政公益诉讼,体现出公益诉讼凝聚共识的独特作用。
……
选择未办结的案件,也意味着选择了不预设答案。每个案例中,当事人、检察官、行政机关都在做出自己的努力。忠实地呈现这些努力,就是纪录片的答案。
(二)
要让公平正义具体可见,首先要在案件中寻找鲜活的人物故事。选题策划中,我们在呈现办案过程的同时,也尽力深入人物内心,让他们的形象具体可感。
在通过网络非法获取并恶意曝光他人隐私的“开盒”案中,我们重点刻画了检察官的内心活动——对于未成年的网络施暴者,他不想简单将其标签化为“罪犯”,他想以“长辈”和“大哥哥”的身份,尝试交流沟通,探寻“开盒”行为背后被网络虚拟所麻痹的“无感”动机。
检察官黄挺(右一)
为了对抗这种“无感”,我们在片中大量穿插河边垂钓的老人、嬉闹孩童、悠闲行人等生活化空镜,配以风声、鸟鸣、海浪声,意图在虚拟正逐渐消解现实触感时,唤醒观众对真实生活质感的珍视。
分集《无碍之上》里,我们把镜头多次对准窄了一厘米的厕所门、陡了几度的坡道,还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:三位检察官努力操控轮椅,却难以逾越几厘米的障碍。我们认为,只有用镜头放大这些微不足道的“几厘米”,才能看清特殊群体的真正所需。
有了这些细节的刻画,中国法治“寸进”的力量才得以更好呈现。
(三)
不过,面对一些敏感题材,我们有时也不得不收敛情感叙事。
在拍摄中,我们常遇到检察官直言法律依据不足的办案困境,以及办案过程的艰辛。镜头不能说谎,我们希望通过这部纪录片,全面客观阐释检察公益诉讼立法的必要性。
记得第一次去最高检审片时,有领导和专家问:“一些纪实场面是不是演出来的?太真实了,行政机关怎么会同意你们拍摄?”
真实客观是情感叙事的灵魂,情感叙事可以激发出真实客观的力量感。纪录片的呈现中二者并不矛盾,在合适的切口中找到它们的平衡,才能兼顾可看性与专业性。
(四)
从策划到播出,团队最大的法宝是“相信”。
实话说,一开始拍这个纪录片,我们心里也没底。初期策划会上,团队对公益诉讼普遍都不了解。导演组花费了很长时间集中学习公益诉讼相关的专业知识,思考如何用真实案例展现法治进步与民生改善的关系。
拍摄案件办理,被要求关机、拒之门外的情况时有发生,摄像机似乎成了最不受欢迎的闯入者。拍摄受阻,我们就耐心地去沟通,公益诉讼检察官们也会主动向相关部门做出解释,甚至一起想可以替代的拍摄方案。正是因为他们的大量工作,才最终争取到了宝贵的拍摄空间。
谁都不知道这部纪录片能否拍成,我们能做的,就是一直往前走,走到最后。